close

各位聽眾好,您吃過早飯了嗎?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嗎?現在是在上班的路上嗎?今天會有什麼行程和活動呢?家裡小朋友們都好嗎?最近看過什麼書?最近有在新竹市找到新的餐館嗎?您對美國最近討論的移民法案有什麼意見?您覺得全球的核子武器應該怎樣管制?

嘩!一口氣問了這許多問題。

當牛頓坐在蘋果樹下,看見一個蘋果掉下來的時候,他問:「蘋果為什麼會向下掉,而不向左右橫飛?」

美國的甘迺迪總統說過:「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;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.」
不要問你的國家能夠為你做些什麼;要問你能夠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。

當一個叫做林放的人詢問孔子,禮儀的準則為何?
孔子說:「大哉問」,那就是說「問得很好」。

論語裡說,一個聰敏的人,往往不用功讀書;一個地位高的人,往往不好意思請教別人,所以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」,才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態度。


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一首老歌,歌名是一個「問」字,歌詞是:

你知道你是誰,
你知道年華如水,
你知道秋聲添得幾分憔悴。


其實當我們和別人互動,甚至當我們自己單獨在一個地方的時候,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層面,我們都會碰到一連串的問題,有些您可以提供很詳細、清晰的回答,有些您不知道怎樣回答,也有些您不想回答。而且問題和答案,Q & A 相輔相成,不容易也沒有必要很清楚地分開來。


我當了一輩子老師,一個普通的共識是老師的責任,就是回答學生的問題;孟子說老師有五個教育的任務,其中一個就是回答問題;孔子也說老師的任務是傳道、授業和解惑。其實不管是當老師、家長或者主管,我們都得常常回答問題,更會努力、盡力、正確、圓滿地回答問題。

朱熹有一首詩:

半畝方塘一鑑開,
天光雲影共徘徊,
問渠那得清如許,
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
「問渠那得清如許」,問得好,「為有源頭活水來」,答得也好。

這首詩可以有不同的詮釋,一個很好的詮釋是,問和答就是我們在學術上面、生活中間的源頭活水。


有一首老歌叫做Whatever Will Be, Will Be,它是這樣唱的:

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,
I asked my mother,
“What will I be. Will I be pretty? Will I be rich?”
Here's what she said to me,
Que Sera Sera;
Whatever will be, will be,
The future's not us to see.
Que Sera Sera.

這首歌裡的小女孩問了她媽媽兩個很純真的問題:Will I be pretty? Will I be rich?我會美麗嗎?我會富有嗎?

她的媽媽給了她一個充滿了智慧的回答:「我們不可以預見未來,未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了。真的,未來不可以強求,也不必強求。Whatever will be, will be.」


但是有時候, 一問一答之間,問非所答,答非所問。

也許問問題的人,有意無意之間把問題問得不清楚;也許答問題的人,有意無意之間誤解了問題的原意。


讓我講一個小故事,小明剛剛進國小一年級,有一天下課回家,小明問媽媽,:「媽媽,我是從哪裡來的?」

媽媽聽了,趕快和爸爸討論:「現在小孩子懂事越來越早,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找些書準備一下,很適當地利用這一個教育的機會回答這個問題。」

經過幾天的準備之後,有一天吃過晚餐,爸爸媽媽跟小明坐在一起,媽媽跟他說:「小明,你前幾天問我,你是從哪裡來的?讓我從頭講起,十多年以前,媽媽遇見爸爸,我們彼此相愛…」

慢慢給小明敘述和解釋,小明似懂非懂地聽了半天,跟媽媽說:「媽媽,為什麼這麼複雜?我們上課的第一天,老師問我們每一個人:『你是從哪裡來的?』坐在我旁邊的小朋友馬上舉手說:『我是從嘉義來的』,我只不過是想知道『我是不是也是從嘉義來的而已。』」


在辯證法中有名的「蘇格拉底方法」,基本來說,蘇格拉底方法跳出了學生問老師答的窠臼,老師會用一連串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、導引學生的思路。

讓我為諸位唸一首小詞(張先《菩薩蠻》):

牡丹含露真珠顆,美人折向簾前過,
含笑問檀郎,花強妾貌強?
檀郎故相惱,卻道花枝好,
花若勝如奴,花還解語無?

這首小詞說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子,在簾前走過,她含笑問她的男朋友,花漂亮還是我漂亮?
他的男朋友故意逗她說:花比較漂亮,

這位美女馬上問第二個問題,即使花比我漂亮,但是花能夠聽得懂你的話、了解你的心意嗎?

這位美女的確對蘇格拉底方法學得很到家,當她認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有可以爭議的地方的時候,她會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一個新的問題。

現在我們常常用「解語花」這個詞來描寫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子,就是出自這首詞。


還有,檀郎是指中國歷史上的美男子潘安,他小字檀奴,據說當他坐車外出的時候,他的粉絲把水果丟到他的車上,讓他滿載水果回家,有「擲果盈車」的說法,後代的女子用檀郎來稱呼他所愛的人。

其實這首詞有另外一個版本,最後兩句,不是以問題來結束,諸位有興趣,可以把它找出來。
「牡丹含露真珠顆,美人折向庭前過。含笑問檀郎,花強妾貌強。檀郎故相惱,卻道花枝好。一面發嬌嗔,碎挼花打人。」


蘇格拉底方法不限於學生問老師答,所以老師也會問,學生也會問,對話的兩個人都會互相問,所以,用問題來回應別人的說法,指出別人的說法的盲點和錯誤,也可以算是蘇格拉底的方法。


韓非子裡有一個故事,有一個賣長矛和盾牌的人,他誇說:他的長矛非常鋒利,能夠刺穿任何的盾牌,他又誇說他的盾牌非常堅固,不會被任何長矛刺穿。

旁邊有一個人就問他,如果用你的長矛來刺你的盾牌,那結果會是怎麼樣呢?「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,何如?」這就是用問題來指出論證的錯誤。


還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,佛教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,要選擇一個他的接班人,有一位神秀大師,品德很好,佛法也很精通,他在大家面前唸了一首佛偈:「身如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」講出時常努力修身和修心的重要。

當時在旁邊有一個在磨坊裡舂米的慧能,聽了之後接著唸了一首偈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

比較起神秀大師把身和心看成需要常常照顧的實體,慧能更超脫了這個境界,他問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

用這個問題來指示神秀大師還沒有達到的境界,所以五祖就把位置傳給他,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了。


推而廣之,蘇格拉底方法的另外一個特色,就是用問題來回答問題,也可以說是「反問」,您會唱《四季紅》這首歌嗎?

(合)春天花當清香,雙人心頭齊震動,
(男)有話想要對妳講,不知通也不通,
(女)叨一項,
(男)敢也有別項,
(女)肉紋笑,目睭降,
(合)你我戀花朱朱紅。
(合)夏天風正輕鬆,雙人坐船耍遊江,
(男)有話想要對妳講,不知通也不通,
(女)叨一項,
(男)敢也有別項,
(女)肉紋笑,目睭降,
(合)水底日頭朱朱紅。
(合)秋天月照紗窗,雙人相好有所望,
(男)有話想要對妳講,不知通也不通,
(女)叨一項,
(男)敢也有別項,
(女)肉紋笑,目睭降,
(合)嘴唇胭脂朱朱紅。
(合)冬天風真難當,雙人相好不驚凍,
(男)有話想要對妳講,不知通也不通,
(女)叨一項,
(男)敢也有別項,
(女)肉紋笑,目睭降,
(合)愛情熱度朱朱紅。

男的問:「有話想要跟你講,不知道可以不可以?」
女的問:「講什麼呢?」
男的問:「難道還有別的嗎?」

但是,用問題來回答問題,有時候就等於不回答,有時候是等於負面的回答,

例如:「你愛我嗎?」「你說呢?」;「老闆,我下個月可以加薪水嗎?」「以公司目前的狀況、和你的表現,你覺得你應該加薪水嗎?」


蘇格拉底的方法,是一常用、有效的教學方法,尤其是在法律和心理分析等領域,更是被廣泛地使用。

讓我做一個結束,「您喜歡今天的節目嗎?」「您下個禮拜還會記得收聽這個節目嗎?」「您常常聽IC之音的廣播嗎?」


好了,好了,我再問下去,會不會把您煩死了?不如我們用另外一個問題—「何日君再來?」好了。

祝您有平安的一天,我們下周再見!


http://blog.udn.com/liucl/232744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