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作家龍應台的「大江大海1949」,用戰敗者的角度看1949年的歷史意義,在兩岸都引起廣大討論。

無獨有偶,大陸導演陸川拍攝的「南京南京」昨天在台北首映,這部片子突破了中國人向來的視角,用一個日本兵的眼睛去觀看那場戰爭悲劇。它等於因此提出了這樣的質問:勝利者與失敗者間,彼此的歷史觀點能否互相轉換?

作為中國導演,陸川卻安排了一個日本兵角川的角色做為重要軸線。角川呈現了日本兵在屠殺當時的內省與良心譴責,成了全片的真正主角,返回到該一歷史慘劇的人性探討,也超越了中國過去像政治樣板一般,只能譴責與聲討日本的歷史詮釋。

這部片子在大陸遭致多方批判與譴責,但超過九億元票房也反映它被接納的程度。飾演角川的日本演員中泉英雄赴大陸宣傳此片時,曾遭觀眾當眾粗言辱罵,他在人前鞠躬說謝謝,回到後台卻痛哭失聲。

可見人性有善良也有軟弱的共通處,試著用對方的視野去看世界實非易事,但若終能敞開心懷則善莫大焉。

這部電影引起我們這樣的聯想:對於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,如若已有中國人試著跳離戰爭受害者的創傷怨懟,去思考施暴者或也有一絲深層悔罪的觀點,那麼對於1949年的國共內戰,北京豈不更應撥開勝利者的驕矜,試著理解台灣處於長年戰爭陰影下凝結而成的內聚力?

歷史往往給人無情的巧合。1937年國軍潰逃南京,歷經八年抗日始得返回,但又四年後的1949年,解放軍渡過長江,國民黨又被迫棄守南京。

六朝金粉南京,反諷地一再書寫著失敗著與勝利者的不同歷史,龍應台的「大江大海」也寫南京,中共口中的解放南京卻也是國軍的一場黯然敗走。

兩岸如今嘗試和解,首先需要勝利者與失敗者各自對歷史詮釋角度,進行易地而處的同理心思考。台灣作家龍應台與中國導演陸川的意圖無非如此。

勝利與失敗者若能互相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,才可能從對話進入到和解。要想化解台灣內部的藍綠對抗,亦復如此。


【聯合晚報╱社論】2009/10/3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