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考你一個最熱門的修辭學問題:形容一個人是「政策沙皇」,是映襯、比喻、象徵或是引用?

「沙皇」原是帝俄時代俄皇的尊稱,「政策沙皇」(policy czar)則是美國媒體的通俗用語,通常指的是代表總統處理國家疑難政策的大員,因此也有人以「政策大總管」稱之。

但沙皇何以在帝俄死亡,卻在美國復活?

據已故翻譯大師喬志高的考證,一九二○年代的好萊塢電影被認為誨淫誨盜,為避免政府取締,美國影業界實行自律,聘請曾任郵政部長的海斯(Will Hays)統管製片,嚴禁有傷風化的電影,海斯當時便被人稱為「電影沙皇」,形容其權力之大,沙皇此一名詞也從此在美國誕生。

但「政策沙皇」直到一九七○年代才出現。

例如,尼克森時代有負責解決油荒的「能源沙皇」;卡特時代有管制物價的「通膨沙皇」;雷根與老布希時代有管制毒品的「禁毒沙皇」;柯林頓時代有防治愛滋的「愛滋沙皇」;到了小布希時代,沙皇增多,有統籌中東戰爭的「戰爭沙皇」;負責國境安全的「國土安全沙皇」;推動全球民主戰略的「民主沙皇」;整合外交事務的「拉美沙皇」;也有提升矽谷高科技產業的「高科技沙皇」。


「政策沙皇」既然早已有之,何以最近又成為美國媒體的焦點?故事要從一封信說起。

高齡已九十一歲的參議員勃德(Robert Byrd),不但是現任國會中最老的議員,也是總統接班順位排名第三的參院臨時議長。二月下旬,他寫了一封信給歐巴馬,對新政府大量聘用白宮資深幕僚深以為憂。

他從尼克森時代細數到小布希,列舉他們過度重用資深幕僚的弊端,批評這些幕僚權壓閣員,躲在行政特權陰影下不受國會監督,威脅到憲政體制的監督與制衡原則。

勃德提醒歐巴馬要節制白宮幕僚的任用,節制他們權壓內閣閣員,更要節制他們濫用行政特權。勃德在信中雖然未用「沙皇」二字,但誰都知道他意所何指;此信一經披露,媒體隨即跟進報導,「政策沙皇」於是又成舉國焦點。

到目前為止,歐巴馬身邊的「政策沙皇」人數,確實已多到前無古人的地步:他有兩個負責救經濟的「經濟沙皇」;有監控預算執行的「績效沙皇」;有協調健保政策的「健保沙皇」;有管制能源的「能源沙皇」;有處理氣候變遷效應的「氣候沙皇」;有負責中東事務的「中東沙皇」;有管理房屋興建與都市發展的「都市沙皇」;有負責情報與安全的「國安沙皇」,他甚至一度想找人當挽救汽車產業的「汽車沙皇」;幾乎是有一個內閣部長,白宮就相對有一個「政策沙皇」。

但歐巴馬為什麼要用那麼多沙皇?

喬志高曾戲稱:「(總統)每次指派沙皇,即等於承認某項問題已嚴重到無法解決的程度」,何況,歐巴馬面臨的是百年罕見的多重經濟危機,一個危機需要一個沙皇,其結果沙皇當然多如牛毛。

而且,他雖組成了一個盡天下英才而用之的「政敵團隊」,但他不可能無為而治,也不可能完全授權官僚體制,祇做一個被動的總統;他要做的是一個行動型的、操作型的總統,一個令出於白宮的總統;因此,他必須要在身邊布建一批超級幕僚,一群近臣當他的「身外化身」,幫他在白宮建立一個小型的「影子內閣」;有人就形容:歐巴馬碰到的是百年罕見的危機,但他的政府也可能是百年罕見的集權政府。

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,改寫了許多經濟學的傳統定義,也改寫了政治學的定義;歐巴馬「沙皇治國」的模式,在政治學課本中本來是典型的負面教材,有違民主政治原則,勃德之所以寫信,也是因為心所謂危不得不言。

歐巴馬要如何在他標榜的「透明政府」與他面臨的「危機政府」之間,拿捏總統角色的分際;要如何在「民主政治」的原則與「沙皇治國」的現實之間,掌握憲政權力的分際,不僅對他是個難題,對研究政治的人來說,政治學的「政策沙皇」其實也是一個比修辭學的「政策沙皇」更難解答的問題。


王健壯(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)2009-03-12 中國時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enobia 的頭像
    zenobia

    文字轟趴

    zen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