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按鈴,搶答!或是螢幕上顯示四選一,你可以用三種方式回答…打開各國電視史,「益智節目」永遠有一席之地,即使收視率上上下下,觀眾口味來來去去,就是有人愛看。

今年在國際影壇大放異采的印度電影《貧民百萬富翁》,已有許多從夢想、愛情等勵志角度的評述,倒是貫穿片中主軸的電視益智節目,較少被人論及。 

台灣觀眾應該不會對片中的益智節目感到陌生,因為它的型態與進行方式,跟本地幾年前曾經製播過的《百萬大富翁》,幾乎一樣,可見都是複製國際流行的模式。十八歲的賈馬爾一路過關,答出了許多連教授、醫生、律師都答不出的題目,因此遭懷疑作弊;有些影評說,賈馬爾以他在街頭強悍求生所習得的常識,打敗了在學院受教育的知識。

我實在不同意這種說法,因為像片中所問的如喇嘛神左手持何武器?誰發明了左輪手槍?亞歷山大大帝的三個火槍手名字…等,都不是一般的民生常識,只能說是賈馬爾短短十八年的成長際遇,「恰好」都與出題者的思惟一致!賈馬爾追尋夢想的故事令人振奮,但這其實只是他一個人的奇幻旅程,很難出現在現實中。 

益智節目是台灣的俗稱,英美叫做「Quiz show」,也可稱為猜謎測驗節目。一九九四年勞勃瑞福執導的同名電影,對六○年代風靡全美的益智節目背後的黑幕,有很深刻動人的批判。

當時電視公司為了收視率,以金錢聲名為誘餌,作假捧紅了一位才貌俱優,符合公眾喜愛形象的大學教授。兩個故事相距四十年,美國版揭發電視體制的虛假現實,印度版卻成為貧民窟少年通往財富成功的夢幻捷徑。你信哪個呢? 

我在多年前還是大學生時,曾經組隊參加中視的兩個益智節目《挑戰》、《咬文嚼字》,也都分別僥倖過了十關,取走獎金,以我個人經驗,節目並無洩題或作弊。

但時至今日,節目風格完全丕變,最大改變有五:題型更多樣化、獎金要高得嚇人(夢幻感)、勝負由總積分改成單題獨計(不確定感)、問答題改成選擇題(答案還可猜猜看加上求援)、快速問答改成吊胃口的慢問慢答(懸疑感)。

用意在吸引更多人覺得自己有機會,可以碰運氣,相對地也是在制約有實力者,因為只要答錯一題,就可能全盤翻轉。

再加上主持人的故弄玄虛、裝腔作勢,要的不是知識的呈現或答題的快準,而是要氣氛的緊張和過程的戲劇性。知識或常識、實力或運氣,都重要也都不重要,最精彩的還是人性糾纏和那份虛實難辨的參與感。

說穿了,益智節目可能並不益智,還有點反智。



【張景為】2009-03-02 中國時報
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enobia 的頭像
    zenobia

    文字轟趴

    zen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