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日本火 紅的流行語「敗犬」正席捲台灣,「敗犬」一詞意指年過30卻沒有婚姻與子女的女性。

日本女作家酒井順子在《敗犬的遠吠》一書中是這麼諷刺地形容「美麗又能幹的女人,只要過了適婚年齡還是單身,就是一隻敗犬;平庸又無能的女人,只要結婚生子,就是一隻勝犬。」

這樣的說法當然相當荒謬,但不免也看出亞洲傳統社 會把婚姻視為女性最重要、甚至是唯一的身分價值的態度。


「姑娘」無法入宗祠

然而,這種對於未婚女性的歧視,並非只 是玩笑,而是真真切切,並且殘忍地存在於習俗中。婦女新知基金會早於2003年清明節所舉辦的「從孤娘廟談祭祀性別文化」記者會,便明白點出台灣的姑娘廟 習俗,反映了家族祭祀傳統向來漠視單身女性的地位。

未婚與離婚的女性不能回到原生家庭的牌位中,必須存放在靈骨塔或是寺廟,台語有「齋堂」一詞專指寄放單 身女性牌位之所,更有害怕這些單身女性的「孤魂野鬼」「作亂」而特地興廟的「姑娘廟」。

這樣的習俗不也正顯現出台灣社會對於女人婚姻身分的看 重程度,相較於日本「敗犬」之污名標籤,更甚、更嚴厲、更殘酷?

傳統上只有抱有婚姻身分的女性才有資格以「某氏」的方式進入夫家的祠堂與族譜,她們的任何 貢獻都只被化約為丈夫背後淡淡陰影。而沒有婚姻身分的女性,根本沒有資格存在!

對於生活在都市的女性來說,這樣的習俗可能難以相信,在本次記者會舉行前, 婦女新知基金會曾就教於幾間大型葬儀社,發現即便現今社會型態變化,已較古早農業社會相當不同,但是葬儀社認為「姑娘」依舊是「姑娘」,絕對不可能進入祖先牌位中。

「敗犬」的歧視實實在在,絕對不只是流行文化名詞而已。
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,2006年65歲以上的女性人口中,大約有4.6% 的未婚或離婚女性;50到64歲的女性人口中,未婚和離婚女性共佔了12.8%。

兩者合計粗估約280,914人。若我們假設這些50歲以上的未婚與離婚女性不會再步入婚姻,那麼,台灣現在幾乎有將近30萬的人口,依習俗死後必須要放在佛堂與齋堂中,都要成為所謂的「姑娘」而無法進入家族牌位和宗祠之列。

若再考慮進連年攀高的不婚與離婚趨勢,這樣的數目只會不斷上升,我們還能夠繼續以傳統與習俗之名繼續忽略性別歧視的現實嗎?


文/歐陽瑜卿(作者為婦女新知基金會文宣部主任)
2009年04月07日 蘋果日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